email to friend  轉寄好友   如果您想將影片加入您的部落格和網頁的首頁,請按下面的連結以複製原始程式碼。  原始程式碼   列印

挽救亞馬遜雨林不受濫墾

《科學》(Science)雜誌新研究報告指出,為經濟利益,清墾亞馬遜(Amazon)雨林只能獲利一時,卻永久毀損環境。舉例來說,自90年代初期清墾來養牛的林地,如今有1/3已被棄而不用。研究人員發現,從事這些活動的人,他們的收入、平均壽命和識字能力,也隨之日漸低落。有鑑於此,巴西太空研究所(Space Research Institute)的科學家暨國際地生圈研究計畫(International Geosphere-Biosphere Program),主席諾布爾博士(Dr. Carlos Nobre)呼籲遏止這類開墾,表示那最後會傷害人類和氣候。

諾布爾博士:「我們必須摒棄畜牧業,不能繼續在亞馬遜無止盡地開墾農地,停止畜牧經濟和非法伐木。我們應作長遠的打算,如果不著手開創這種新模式,而繼續在亞馬遜從事目前的活動,譬如畜牧業、低效益的工廠化養殖,那麼再過幾10年,亞馬遜30%至50%的林地會被破壞掉。」

清海無上師時常提到森林無可取代的價值,以下這場2008年1月與無上師電視台員工的視訊會議即是一例。

清海無上師:「就像亞馬遜雨林它在那裡已經好久了,好幾億年了。它是地球的肺,而且就算你種新的樹下去,那是不一樣的。即使如此,如果樹木越高大或樹齡越老,釋出氧氣功效就越好,且還能中和二氧化碳。所以我不知道政府是否有能力,大規模地建造出某種東西,將熱反射回太空中,並以這麼有效的方式,像大自然所做的一樣。而不只是科技而已,因為減少業障比發展科技更重要,所以我們要打坐,祈禱大家茹素,祈禱所有人能享有和平,改為吃素,科技發展也可以加進去。」
http://www.google.com/hostednews/afp/article/ALeqM5jKSkhJwYxhn8Hu_IbccA_SFbp9pQ

工廠化養殖場用水量威脅當地社區

美國華盛頓亞基馬保護區(Yakama Reservation in Washington)附近有許多圈欄式養殖場(CAFOs, confined animal feeding operations),已使美國原住民社區面臨長期缺水的問題。全球暖化(global warming)已使水情況日益嚴重,許多組織如「斯德哥爾摩國際水資源研究中心」(Stockholm International Water Institute)及水足跡網站(Waterfootprint.org),都表示動物製品耗水量大,而植物性飲食卻能省很多水。一位亞基馬社區成員與無上師電視台談到該社區的情況及擔憂。

社區成員:「這裡有一間製酪場,養了約1萬4千頭牛,他們一天就要用掉近3萬3千加侖的水。他們通常沒有營業執照,卻免費使用這裡的水,我們的水質不能讓這些工廠化養殖場破壞。這些工廠化養殖場,汙染了空氣、水源,大量消耗水資源,他們完全無視於這裡的人或動物。住在南部的一位當地專家說,水位已降了100呎,一位亞基馬長者曾說:『沒有水,就沒有亞基馬人。』」

肉品的用水需求量大,這只是食用動物製品,包括豬肉所付出的廣大社會成本之一。工廠化養豬場與現今的豬流感有關,這是另一種社會成本。豬流感已蔓延至81國,約有3萬6千個病例,死亡病例逾170宗,斯里蘭卡(Sri Lanka)、葉門(Yemen)、約旦(Jordan)和卡達(Qatar),都傳出首例。而最易受感染的族群,包括過重者、孕婦、氣喘和糖尿病患者。願世人都能仁慈採取植物性飲食。
http://online.wsj.com/article/SB124502116646013713.html?mod=googlenews_wsj http://www.who.int/csr/don/2009_06_15/en/index.html

科學家強調吃肉和癌症的關連性

英國癌症研究員進行一份調查發現,逾2千位受訪民眾中,有2/3人不知道吃肉的害處,由於吃肉顯然會增加健康風險,包括腸癌、肝癌、食道癌甚至肺癌,所以科學家認為世人必須了解吃肉對健康的危害。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(World Cancer Researh Fund)總裁建特瑞(Marilyn Gentry)說:「如果逾2/3的人都不知道這種關聯性,就令人擔憂了,因為證據很明顯。所以專家才會建議不要吃加工肉品。」
http://www.express.co.uk/posts/view/107563/New-cancer-alert-on-red-meat-

美國款待來訪的辛巴威總理

歡迎辛巴威(Zimbabwe)總理崔凡吉萊(Morgan Tsvangirai)來到白宮。美國總統歐巴馬(Barack Obama)歡迎辛巴威總理崔凡吉萊來到白宮,與他和其他美國官員會談以促進辛巴威參與全球事務。歐巴馬總統也宣布將援助辛巴威人民7千3百萬美元。

歐巴馬:「我想總理閣下決心要大力實質改善辛巴威人民的日常生活,我們很感激他,我們想鼓勵他繼續前進。美國人是辛巴威人民的朋友,我已提撥7千3百萬美元幫助辛巴威。」

崔凡吉萊:「感謝您的領導風範,幫助辛巴威人民。我想利用這個機會,感謝西方各國提供的人道援助,多年來我們受到幫助以及持續的支持。」

總理崔凡吉萊表達了辛巴威的感激,表示此款將用於重建水和環境衛生建設,以及醫院和學校。
http://www.france24.com/en/20090613-obama-announces-73-mln-dlrs-us-aid-zimbabwe
http://allafrica.com/stories/200906140013.html
http://allafrica.com/stories/200906130001.html

印度電影學會公佈2009年得獎者

為提升結合地球全球暖化的意識,鋪上綠色地毯。印度國際電影學會(IIFA, International Indian Film Academy)上週六在中國澳門(Macau)金光綜藝館(CotaiArena)舉辦第10屆年度頒獎典禮,熱烈的讚揚寶萊塢的獲獎者。在典禮大放異彩的是歷史電影《阿卡巴大帝》(Jodhaa Akbar),此片是以印度公主與穆斯林君王的愛情為主軸所衍生的故事,此片共奪得6個獎,包括最佳影片,最佳男演員赫利希克羅桑(Hrithik Roshan),及最佳導演阿素托史哥瓦力克(Ashutosh Gowariker),獲頒最佳女演員的是前世界小姐普瑞延科科普拉(Priyanka Chopra),因《時尚》(Fashion)片中角色而獲獎。
http://news.bbc.co.uk/1/hi/entertainment/8099114.stm
http://www.screendaily.com/rang-de-basanti-wins-best-film-at-iifa-awards/4033075.article
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IIFA_Awards
http://www.sawfnews.com/Bollywood/58460.aspx

印尼島民保護瀕絕海龜

配合政府和保育團體在2005年所作的協議,印尼(Indonesia)朗都瑪島(Runduma Island)的居民改變生活方式,開始保護瀕絕海龜。世界自然基金會(World Wildlife Fund)表示,2008年約有243隻海龜產下3千顆蛋,2006年則只有20隻。朗都瑪島居民哈堤芭(Hatipa)提到那份協議:「我已經不撿海龜蛋了,因為我怕再這樣下去,後代子孫無從得知海龜是長什麼樣子。」她還說:「以前這裡默默無聞,現在常有名人來訪,這都是托海龜的福。」
http://www.thanhniennews.com/worlds/?catid=9&newsid=49239

美國名流支持食物環保

美國名流積極獻聲,運用其影響力讓大家了解食物與環境的關係。他們支持電影,如《漁業危機》(The End of the Line)提醒過度的捕撈,及《毒食難肥》(Food Inc)講述工業化食品製造。
http://www.guardian.co.uk/environment/2009/jun/14/greta-scacchi-ethical-eating-fur

菲律賓碧瑤市禁止伐木

菲律賓環境部長阿提恩沙(Lito Atienza)禁止砍伐森林後,碧瑤市(Baguio City)政府已經不再授權允許伐木。
http://newsinfo.inquirer.net/inquirerheadlines/regions/view/20090613-210227/No-more-tree-cutting-permits-in-Baguio-City

烏干達暖化嚴重

烏干達全球暖化(global warming)效應在衛星影像歷歷在目,可看到魯文左里山脈(Rwenzori Mountains)最高峰史貝克山(Mount Speke)的冰帽幾乎所剩無幾,加上水災、旱災頻仍,高海拔地區出現會傳染瘧疾的蚊子。
http://www.google.com/hostednews/afp/article/ALeqM5juO8oIXAPsiP4pVfkU4nHsI0TNGg

全球變暖導致風速減緩

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(Iowa State University)大氣學系研究人員發現,地球兩極氣溫上升形成低壓區,造成這幾10年來美國境內的風速減緩。
http://news.xinhuanet.com/environment/2009-06/12/content_11531468.ht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