畜牧業危及地球
加拿大達爾豪西大學(Dalhousie University)的生態經濟學家,以有史以來最完整的分析方法研究不同飲食對於環境的影響,從2050年的預估數字來看,他們發現畜牧業未來的成長,可能會使生態環境遭受更嚴重影響。本研究的主筆佩爾第埃博士(Dr. Nathan Pelletier)在無上師電視台的電話專訪中,解釋研究報告的發現。
佩爾第埃博士:「全球的畜牧業在所有主要的環境問題中,幾乎都是前2或前3大主因,所以很顯然地,畜牧業造成了環境永續性方面的一些憂慮。」
目前大部分的研究飲食習慣對環境影響的報告,都著重於溫室氣體(greenhouse gas)的排放,但佩爾第埃博士與同事泰德門博士(Dr. Peter Tyedmers)評估了溫室氣體、生質佔用量及活性氮的總和效應。生質佔用量是指用來餵養牲畜的植物數量,而活性氮則是一個相當新的研究領域。氮對於農作物生長相當重要,但目前從動物糞便及肥料中釋出的氮(很多肥料是用來種植動物的飼料),這些氮造成了氨氣等等,大量的活性化合物進入自然環境中,這些化合物造成了酸雨、海洋死區及氧化亞氮,後者是溫室氣體,比二氧化碳的效應強296倍,由於畜牧業的生質佔用量高達60%,活性氮的產量達63%,佩爾第埃博士與泰德門博士建議減少吃肉,強調植物性飲食是挽救環境災害的最佳方式。
佩爾第埃博士:「如果我們假設人類所需的蛋白質全都取自大豆蛋白,到2050年時對環境的影響,比起以動物肉品來提供蛋白質,其影響約為後者的1%。」
清海無上師一直強調停止畜牧業,才是保衛地球的主要對策,以下是2009年10月在印尼(Indonesia)的視訊會議。
清海無上師:「不再吃肉和乳製品,畜牧業就會關門大吉,不再瘋狂養殖牛、豬、羊、雞和其他動物與捕魚,且不必不斷種植飼料餵養他們,就可解決最嚴重、最緊急的環境問題,不僅是二氧化碳,還有甲烷(methane)、氧化亞氮、畜牧業焚燒森林產生的黑碳,以及硫化氫等毒氣。畜牧業是氧化亞氮的頭號排放來源,其暖化威力,以100年為週期,是二氧化碳的300倍。科學家稱甲烷和黑碳,為生命週期短的氣體,亦即其暖化威力雖然很強,卻會很快從大氣消失。我們必須接受有機純素是目前拯救地球的唯一方法。」
http://www.bbc.co.uk/blogs/thereporters/richardblack/2010/10/the_environmental_impact_of_me.html
http://www.newswise.com/articles/researchers-raise-questions-about-the-sustainability-of-the-global-livestock-industry
http://blogs.nature.com/news/thegreatbeyond/2010/10/livestock_growth_could_imperil.html
http://www.wired.com/wiredscience/2008/05/reactive-nitrog
環保團體呼籲禁止某些國際海域的所有捕魚活動
環保團體綠色和平組織(Greenpeace)呼籲紐西蘭(New Zealand)支持澳洲(Australia)與其他太平洋島國,禁止某些國際海域的所有捕魚活動,以保護鮪魚及海洋生態系。
http://www.upi.com/Science_News/Resource-Wars/2010/11/11/Greenpeace-calls-for-reform-in-fishing/UPI-62791289481143
http://www.greenpeace.org/new-zealand/en/take-action/Take-action-online/Save-Pacific-Tuna
智利積極開發充裕的永續性能源
智利總統皮涅拉(Sebastian Pinera)肯定表示應立刻行動阻止氣候變遷(climate change),智利也將積極開發充裕的永續性能源,例如太陽能,風力、地熱能等等。
http://english.cntv.cn/20101112/103297.shtml
http://news.xinhuanet.com/english2010/sci/2010-11/11/c_13602151.htm
美國陸續收回遭致命沙門氏菌汙染的蛋
美國俄亥俄州(Ohio)某機構繼8月份5億個蛋遭致命沙門氏菌(Salmonella)汙染而下架收回後,又發現同樣的汙染,再度收回近30萬個蛋。
http://eatdrinkbetter.com/2010/11/08/another-egg-recall-same-folks
http://www.ktul.com/Global/story.asp?S=13466432
http://www.msnbc.msn.com/id/387414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