失控甲烷導致地球暖化  
email to friend  轉寄好友    列印

前述第1篇已提及地球加速暖化的現象,甲烷的釋放導致全球暖化效應,之前存在北極的不穩定甲烷冰,也因為加速中的全球暖化效應,而有大量失控之虞。


古老海洋沉積層的礦樣,可以用來追溯過去幾千萬年來的氣候變化。經由分析沉積層裡,不同化石地殼殘留的海洋生物遺骸,即可追蹤地殼形成及沉積當時,海水溫度的改變及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。這些地殼包含大氣中二氧化碳溶解於海水所產生的碳,和現今海洋生物賴以生存的大海,所產生的現象一樣。


從這些記錄顯示,過去地質史的長期歷程中,曾經有數個僅有幾百年的「短時期」,地球氣溫交互地急速驟增與驟降至頂點。氣溫在這些「短期間」所上升的攝氏8度,亦即發生在長期間5度到7度的最高值,這些還比當今溫度還高出攝氏15度。然後氣溫又回到長期間的趨勢,整個氣溫驟然升降期只維持幾百年。
造成這種急速的全球暖化現象,最可能的原因是甲烷在短期內被大量釋放到大氣中。在溫室氣體中,甲烷的威力是二氧化碳的60倍,但只能殘留在大氣中不過十來年,與二氧化碳能在大氣中存續約100年相比,它的溫室效應很快即消失。二氧化碳沒有足夠的量可以造成急速暖化,而且如果起因是二氧化碳,氣溫上升效果也應維持較久一些。


現今甲烷冰廣泛在世界各地發生。甲烷冰內含甲烷,儲存在不穩定的水域邊陲,一旦受到干擾即會釋放甲烷。這種情形發生在主要的江河三角洲,如亞馬遜三角洲和一些古老的三角洲區域,如墨西哥灣。主要河川載運成千上萬萬噸夾雜植物的淤泥,在進入三角洲沈積後持續腐爛,經由缺氧分解作用,產生甲烷,並以甲烷冰的形式存在淤泥中,直到水溫條件和壓力改變,迫使大量甲烷快速地釋放。
 

甲烷可以另一種冰凍的泥漿/冰之形態保存,封存在冰/水混合狀態中,當溫度上升或冰內壓力降低,就會釋放出甲烷。被冰封的甲烷冰,含有相當於其本身170倍的甲烷,這類冰封甲烷冰,存在於北極冰原海底。


甲烷也可能被封在永凍土層,永凍土層底下有一層植物物質,其腐爛所產生的甲烷,持續被封存在頂端的永凍土層內。如果永凍土層融化,那麼位於其下方的甲烷將釋出進入大氣中。假設北緯這片廣大的永凍土融化,對於釋放被封存的甲烷有顯著影響,便會造成全球暖化。


這種急速升降氣溫的理論,是根據地質學上5千5百萬年來的紀錄推論,地球逐漸暖化是由於一些天然因素使然,導致氣溫高於平均值攝氏5到7度。(換言之,比當今氣溫還高)
此時,積存在甲烷冰裡的甲烷,即開始釋出到大氣中,並且加速暖化,這將導致進一步暖化,而釋放出更多甲烷。當氣溫增高,不同型態的沉澱甲烷被釋放,甲烷釋放導致氣溫上升,進而使其它區域釋放出更多的甲烷,這種情形在世界各處循環發生,將會形成全球不同地區的暖化效應。
有一張引人注目的相片,顯示甲烷噴柱由北極冰原冒出,表示上述現象可能會發生。也曾發生鑽油時不慎引發大量甲烷從沉澱的水化物中釋出。有一種解釋說在百慕達三角洲失蹤的船隻,是因為瞬間釋放的甲烷,減低海水浮力,致使船隻被大海吞噬。

 

然而,甲烷在今天會構成威脅嗎?讓我們再重新探討這種情況,我們知道有大規模的甲烷冰和永凍土積存在世界各地。已有證據顯示,我們正處於一波全球暖化期的開始階段,這種情形可能會因為燃燒石化燃料,導致二氧化碳持續增加而更形惡化。新近透過電腦技術,模擬結合業已發生全球暖化效應的反饋效果,指出在2050年前,我們可能開始喪失擔任碳匯(carbon sink)功能的亞瑪遜雨林。



在2100年前,上述情形可能造成氣溫上升攝氏5度到8度,這還是未知領域,而且現在沒有人知道世界的環境系統將如何改變,但我們現在擁有的是過去地質所留下來的證據,該證據指出,全球暖化可導致甲烷釋出,而且一旦開始就會日漸加速,這可能會是最惡劣的情況,因為一旦發生,就無法阻止失控的甲烷,造成全球暖化事件。我們可以減少石化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,但卻無法降低一旦開始釋放的甲烷之釋出,世界將由自然界的力量接管,進而改變我們的世界。這可能導致南極冰帽融解,使海平面增高50公尺,並且徹底改變世界的氣候。



那我們到底該怎麼辦?我們應該小心,並且不可冒讓上述系列事件成真的風險,有鑑於此,我們必須由現在開始,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,並採取實際行動保護亞瑪遜雨林等碳匯源。這是本系列文章的第三篇,描述未來的100年,因二氧化碳導致全球暖化的情形。假如我們還繼續像現在這樣燃燒這麼多的石化燃料,在可預見的未來,我們將冒著啟動一項一旦開始、便無法停止的失控甲烷,導致發生全球暖化事件的風險。只有現在徹底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,才能避免這種危機,是以我們現在需要「氫能源」。

Source:www.hydrogen.co.u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