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mail to friend  轉寄好友   如果您想將影片加入您的部落格和網頁的首頁,請按下面的連結以複製原始程式碼。  原始程式碼   列印
Play with flash player Play with windows media

科學家警告氣候變遷造成水源短缺

在新加坡舉行的全球暖化(global warming)地區會議上,新加坡國立大學(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)教授也是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(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)成員王寶寶(Professor Wong Poh Poh)博士表示,全球暖化對大自然水流的干擾,會影響全球半數人口,馬來西亞水利協會會長依斯邁(Rozali Ismail)在提及人類造成全球暖化時表示︰「水災、旱災、降雨形態的改變,和上升的氣溫都是人類破壞大自然的徵兆。」會議建議所有國家採取因應和冷卻地球的措施。感謝參與的科學家呼籲解決全球暖化並保護水供應,願世人同心協力,保護珍貴的水資源,嘉惠所有眾生。2008年7月26日在美國加州舉行的氣候變遷國際會議(Climate Chang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)上,清海無上師一再重申保育水資源和拯救地球的方法。

清海無上師:「現在我們抱怨地球各處都缺水,一份牛肉消耗1,200加侖乾淨的好水、一份雞肉330加侖的水乾淨的好水,而一套純素餐點,包括米、麵包、豆腐、富含蛋白質和多種蔬菜,只消耗98加侖水,上帝給我們足夠的水、足夠的食物,永不匱乏。如果我們知道如何停止濫用地球資源和她的力量,我們不應為了自己貪心而殺害同胞,這是當今地球問題的關鍵所在,過度浪費我們的福報和世界資源,我們只要停止吃肉,就能多70%的水使用,只要從飲食中放下那塊肉,讓和平從餐桌開始。」

候鳥在中國面臨飢餓

中國第二大內陸湖洞庭湖(Dongting Lake)上游,不平常的雨量在十一月造成湖水上漲到最高水位,並淹沒附近的濕地,嚴重影響鵝、天鵝,鴨、鶴等候鳥,牠們正常在湖上覓食與過冬,食物供應減少,造成許多候鳥在附近農場覓食,其他鳥群在湖面上空徘徊,沒有著陸。祈願我們的候鳥朋友找到足夠食物,安全度過嚴寒冬天,願我們努力採取善良的生活方式,保持環境的平衡。
http://news.xinhuanet.com/english/2008-11/20/content_10387355.htm
http://env.people.com.cn/GB/8375313.html

更新美國商業建築環保認證標準

美國綠建築委員會(Green Building Council)的成員已通過2009年能源暨環境先導設計(LEED, 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)的新認證標準,除了可提高能源效率還可減少碳排量。2009年的另一項改變就是能源暨環境先導設計的評估,將會優先考慮氣候變遷。讚揚美國綠建築委員會的最新措施!我們期待更環保的商業建築能為世人帶來舒適的生活,並嘉惠地球。
http://www.sustainablebusiness.com/index.cfm/go/news.display/id/17158

哥斯大黎加航空加入聯合國氣候中性網路

快速發展的「自然航空」(NatureAir)第一個加入「氣候中性網路」(CN Net, Climate Neutral Network),這是聯合國所領導的一項計畫,以促使全球行動打造綠色經濟與社會;哥斯大黎加航空(Costa Rican airline)於2004年就致力於環保,「自然航空」的創辦人兼總裁哈賈維(Alex E. Khajavi)當時即承諾要做到碳中和,將保護哥斯大黎加南部的熱帶森林,抵消航空公司的碳排。讚揚「自然航空」的環保領導及無碳的企業計畫!願您們繼續以此典範,服務顧客並嘉惠環境。
http://www.unep.org/Documents.Multilingual/Default.asp?DocumentID=550&ArticleID=5991&l=en 100080

美國麻州頒佈五項新環保法案

美國麻州擁有許多潔淨能源公司,該州將在今年頒佈五項新環保法案,以締造環保的未來。
http://www.boston.com/business/articles/2008/11/06/bay_state_already_on_path_to_clean_renewable_energy

農委會主席呼籲提高蜜蜂存活率

歐洲議會農業委員會(European Parliament's Agriculture Committee)的主席佩利許(Briton Neil Parish)呼籲農民應該種植有益蜜蜂的花朵,以提高勤勉蜜蜂的存活率。
http://www.reuters.com/article/environmentNews/idUSTRE4AI3CP20081119